智慧教育研究院牵头,多方协同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2-2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智慧教育研究院牵头,多方协同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

在教育部提出2030年前全国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目标背景下,应永川区教委邀请,重庆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联合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重庆计算机学会及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组成跨学科专家组深入永川区神女湖小学、实验小学等学校,通过沉浸式课堂观察、学校汇报、教师访谈及技术设施评估,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落地开出系统性药方

调研活动分别在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展示区、现代化体育馆、元宇宙感知实验室、航模室、激光切割室与3D打印、科技感女娲梦创空间等地有序展开沿途,学生精彩的机器狗互动、无人机表演、机器人跳舞等,彰显了学校完善的数智教育硬件和精心打造的创客特色教育环境。

                                 

                

随后,在学校会议室召开座谈会,两校的校长分别介绍了学校在数智基础、创客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专家们就实地考察和校长们的汇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指出,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如课程体系断层、师资结构失衡、资源配置割裂和评价标准缺失等挑战。未来,应该通过加强整体谋划、推进课程改革、优化师资结构、统筹资源配置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解决这些挑战,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大家的意见,智慧教育研究院马燕教授指出,未来学校应构建高校-学会-中小学赋能新生态,并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课程共建,着力打造基础认知-项目实践-创新应用的课程体系;二是师资共培,启动种子教师计划,由高校开展AI理念与技术培训;三是平台共享,构建区域级AI教育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学生作品、设备状态的实时互联;四是评价共创,研发融入脑科学测评技术的AI素养数字画像系统,动态追踪学生思维发展。

最后,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邱玉辉教授指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开展的模式构建需要综合考虑智慧环境建设、课程体系创新、多样化推进策略以及平台支撑等多个方面,以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地生根和有效实施。邱玉辉教授并将自己团队近期主编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丛书分别捐赠两所学校。

                           

永川区教委副主任陈启寨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全程参与调研,陈主任表示,此次调研揭开了区域AI教育改革的序幕:我们将设立一批实验学校,在2025年秋季学期率先试行‘双师课堂’模式,由高校远程协助课堂教学,同时启动教师AI素养全员测评。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上一条:学院召开202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下一条:音乐学院携手地理与旅游学院举办“音乐地理学术沙龙”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QQ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