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谈生活中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3-12-19文章来源:文学院 浏览次数:

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谈生活中的语言

202312月15日下午,文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崔希亮教授为“精是讲堂”第49期开讲,讲座题为“生活中的语言”。讲座在重庆师范大学汇贤楼113报告厅举行,由文学院雷冬平教授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及语言学、文字学、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以及文艺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聆听讲座。

   

崔希亮教授主讲

崔希亮教授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问题有很多,每一个人都会对语言中发生的问题感兴趣,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我们应该有问题意识,要发现生活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接着,崔教授介绍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例如“他酒还没有醒”在外国人看来不大理解,而中国人却知道是“他喝了酒,人还没有醒”的意思,我们往往是依据生活经验理解语言。例如通过“穿衣有范儿”的例子来说明语言的代际差异。

其次,崔教授提出语言研究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从理论出发的研究,一种是从问题出发的研究。理论取向的研究包括语体语法、韵律句法、互动语言学和事件语义学等,从问题出发的研究,强调我们要眼中看得见问题,心中要想得起问题,会判断问题的性质,懂得问题的研究价值,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实践从问题到理论的路径。

最后,崔教授提出,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多读文章,有了问题才可以在已有知识体系上进行研究。崔教授举他所研究的“算了”一词为例,崔教授认为“算了”可以表达肯定,也可以表达否定,例如“养老院很贵,我们自己办一家算了”这一句话的“算了”不是词典所说的“作罢”或“停止”义,而是表示“得了”之义。崔教授通过研究得出了“算了”的核心义是“不得已而接受”。因此,崔教授提出,做研究我们也可以从小问题来入手进行。                      

讲座现场同学积极提问

在互动环节,崔教授与在座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提出,如发现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如何构建出一篇宏大而又细致的论文呢?崔教授指出,要先大量的阅读相关理论,有了理论之后就可以站在高处往下看。因此,要在大量理论积累的基础上,再根据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针对这一点,崔教授通过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例如表示程度副词“最”,“最”最早是作动词,表砍下敌人的首级之义,然后从取下敌人的首级变为取下敌人的冠冕论功行赏,从冠冕最多的变成现在表程度义“最”。因此一个小问题也可以抽丝剥茧抽出大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搜索语料库或者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                      

雷冬平教授进行总结

讲座最后,雷冬平教授根据自己的心得对讲座进行了总结:第一是从讲座中体会到生活中的字、词、句子展示了生活中有趣的语言现象,主张我们从小问题切入进行研究,要小题大做。第二是多读语言学的理论,只有理论修养足够深厚才能自如的驾驭语言现象。第三,向崔希亮老师学习,要养成良好的观察语言和记录语言的习惯。

本次讲座于平凡中见生动,于事实中见理论,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来源:文学院

日期:20231217

上一条:经济与管理学院顺利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下一条:爱与陪伴,文化养老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QQ二维码